其實未來的你終究會回頭告訴你,最重要的關鍵還是你自己
文/ 謝啟彬

現代人好像蠻常誤解孔子說的「有教無類」跟「因材施教」的意思?
全部學生不分程度,讓老師忙著拉齊水準,這不叫有教無類,這叫「假平等」
程度高的學生教比較認真,程度低的學生少給資源或亂教,這也不叫因材施教,這叫「不平等」
然而,「教育」跟「撫養」不同,前者的對象是已經具備思維能力的學生,後者是不具思維能力的嬰兒
所以,學生不能只依賴老師完全的“餵養”,學生要根據老師的“教育”,去自己“操作”以逐步習認知、熟悉與習慣各項技能或知識
要求全面通透的最重要關鍵就是:
沒有捷徑,沒有什麼快速記憶法,沒有速成練習法
需要的是正確的方法,有效的歸納,以及無比的耐心跟毅力,加上經驗值
要嘛一開始就打好正確的地基,要嘛幾乎我遇過的學生,古典出身的需要重新蓋一棟新房子,流行出身的需要砍掉重練不然“毒性”留於體內逼不出來影響循環
但是就跟找醫生看病一樣,大多數的人會去想說要不要做出這麼大的“犧牲”?或是沒有勇氣“砍”下去,前瞻後顧任時光飛逝。
所以最後具備“未來性”的人才,通常都是願意“專注”且長時間接受磨鍊的,Developing something always takes TIME and PATIENCE!











